而秦东良由于丢了钱袋和粮仓,实力一落千丈。
【史书】10月底,秦东良被沈家军彻底赶到荆州,他被迫和沈家军议和,史称:平州之约。
【史书】11月初,京城趁机派人联系沈仲南,其实也就是招安,封他为平州布政使兼平州总兵,从此他们就是大齐沈家军了。沈仲南当场答应。
沈仲南获得官身,官方承认他们的合法地位。
【史书】平乐4年,沈仲南扫荡平州各地义军,彻底平定平州,而后招兵买马,拥兵二十万,手下扩编到八个营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十三路禁军初具雏形,其中骑兵两万,军械充足,粮草难以计数。几乎是一方诸侯了。
中间是乱战的四年,沈仲南在做各种改革措施。
【史书】平乐8年开始,各地军事冲突加剧。
西南的楚王秦东良打败了西州的三位王爷,又夺了徐州,坐拥三州之地。这是他的巅峰。
西北的蜀王秦百楼打下锦州,加上自己的凉州,琼州,共拥有3州之地,地盘大,但是物产贫乏。
江南、江东的:漓州、滨州被燕王秦快统一,几乎统一了整个南方。
北方的宋王统一了雍州、幽州和北州。
东边汉王秦居的崖州和冀州,其中冀州离京都十分的近。
外加一个沈仲南的平州。
【史书】一直到平乐14年,这五王之乱的格局才正式形成。
【史书】从这一年开始,天下十九州之中,朝廷能管辖的只有中州,天州,庐州,兖州,东州这5州了。
哦,抱歉各位,刚才这行字太小了没看见。
【史书小字】:平乐9年,沈仲南上报设立斥候营,朝廷准许成立。
我靠!这么重要的消息居然写这么小的字!
我要没记错的话,后来平乐21年,他救了爹,封王之后,他把这些人原封不动地编入了楚王拱卫司。
平乐22年又改组为天策府,爷爷驾崩之后,索性编入军中,正式更名白朽营……
奶奶的!这为什么不拦住啊?要不然我现在早就完成削藩了!
咳咳,我要冷静一下了。
【史书】一直到平乐19年,期间战事不断,不断有新势力抬头,但五王割据的格局没有改变。
沈家军不一样,他们从平乐14年开始,就发兵攻打蛮夷,联合了当时的凉州总兵和徐州总兵……
他俩叫什么来着……我看看书哈。
【史书】平州总兵沈仲南,联合徐州总兵公孙平川,凉州总兵许云天。
共同讨伐西部大漠的西夏人。
没人会蠢到这个时候对他们动手,他们明面上是朝廷的人,动他们的话,等同于谋逆不说,会丢了大义,会失去民心。毕竟他们是在打外夷,是民族的事情。
这里也诞生了一个名场面:沈仲南三千满甲亲军荡平了整个楼兰。
(翻翻翻)
没有说这支亲军的名字,只说这支亲军只有五千人,但骁勇无双,人人都是万夫莫当之勇,全都是沈家军精锐中的精锐,若是全军满甲冲阵,可破十万大军。
【史书】平乐17年,沈仲南率领亲军南下发现一个弹丸小国,估计也就半个州的大小,顺手打下了这个古楚国,说是国,其实只有一座樊城和周边的几个小村子。
然后沈仲南在此地遇到了……玉芙安,我靠!(八卦之魂燃烧,可惜记载不多)
二人一见钟情,相见恨晚,没多久就在一起了。
她也参与了斥候营的建设,而且提出了很多意见。
后来他们三个总兵协同作战,将蛮人差点完全赶出大漠,西大漠就几乎全是沙漠了。
同时期,欧阳龙和叶明刚刚崭露头角,在南边讨伐海盗和倭寇。
萧家在幽州防备辽人。
【史书】平乐19年7月,沈仲南在此地插上大齐边军战旗,此地离大齐边境一千五百里。
然后他们就回去了,再往深处打没意义。
说出来你们别笑……
平乐20年3月,这五头蠢猪称帝了,是的,这群呆逼……我……
说啥好呢,我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脑子是不是被马车压过……
那不就写明了你之前说的清君侧是放屁吗?摆明了谋朝篡位啊。
人家面对称帝带来的口诛笔伐和负面影响,处理方式是:既然我一个人称帝会被人鄙视,那我们一起称帝岂不是完美?
我反正没懂这是什么逻辑。
他们冒天下之大不韪,于平乐20年7月登基称帝。
西楚秦东良,后蜀秦百楼,前燕秦快,西宋秦运,成汉秦居。
【史书】平乐20年9月,沈仲南在部队休整两个月后,当机立断,率领大军回京勤王。
此时的沈仲南实力堪称恐怖。拥兵七十二万,带甲数万,军械充足,甚至可以做到有的士兵配多把武器,十八路禁军(今十三路)正式形成,但当时的编制还是营。
【史书】10月底,大军行至奇丘的时候,五国之军东拼西凑出来的一百多万人(实际人数不明,应超一百万),由后蜀兵神郑天敖带领,号称百万大军,抵达奇丘,就是为了拦住沈仲南的脚步。
给成汉皇帝秦居率领十万亲军攻打洛京留出时间。
结局嘛,大家也知道。
【史书】沈仲南采纳了陆天成的围猎战术。
我只精通权术,兵法我不太懂,这个围猎战术我只看懂了一部分,我觉得核心思想就是以快打快,用自身的各种优势打对面的弱势,在每个小战场造成局部多打少。
大概内容是这样的:
由于他们是拼凑出来的各国联军,默契、配合、信任上都有问题,总结就是:大军的组织并不严密,跟沈家军铁板一块的情况判若云泥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于是沈家军利用自己这边江湖高手多的优势,还有斥候营的情报能力,在夜里采用暗杀和绞杀的方式先干掉敌方的中层、上层军官。
不得不说,郑天敖是很有实力的,他的军阵部署十分严密,安营扎寨也是天衣无缝。
如果不是有斥候营的强大情报能力,围猎战术根本无法成立。
听说在情报方面立了头功的是一个叫白朽的少年,倒是跟白朽营的名字一样。
这样,联军的上令下达出现了问题。
沈仲南瞅准大军远道而来,一定是疲于奔命。
那么摆在沈家军现在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,要围歼,还是大军直接压过去。
各有利弊,围歼好处多,但是难度大。
平推容易,但后患无穷。
最后沈仲南说服玉夫人,采纳陆天成的计划,围歼。
所有人都要在天亮之前,悄无声息地运动到指定位置,形成一个大口袋。七十二万人,围一百多万,难度可想而知。
他们准备了大量的马匹,大批步兵不善马术,只能勉强骑一骑,一旦运动到指定地点,立刻抛弃马匹,不要心疼。
斥候营暗探配合江湖高手在营中穿梭,不断搞刺杀,基本等明杀了,手腕上系着红色丝带为记号。
好在包围圈顺利形成,配合大军向中间收缩。
派了一队相对较弱的人诈败,郑天敖虽然没有上当,但当他刚开始起疑的时候,大军就已经收拢了。
中间还有游击战术,还有好多奇妙的战略。
穿插战术,派多路骑兵切入,把联军之间分割开。
郑天敖利用本方优势,设下重重陷阱,用有限的速度做到了最完善的布置,换了别人早被打懵了。
本来郑天敖计划统一方向突围,却因战旗被刺客砍断,导致军心大乱,大家如一盘散沙,无力组织有效对抗。
后面陆陆续续地又打了大小战役数十场,楚军几乎全胜。
最终只有郑天敖率领几百残兵败将杀出重围,其他人全部死在奇丘。
这奇丘之战导致诸位王爷几十年无力举兵,甚至只有自己的都城和边境有军队,领地内里其他地方是空的。
整个奇丘之战,从第一次交锋到打完只用了三个月,沈仲南从此获得“白甲屠夫”的称号。
【史书】平乐21年春节,大军赶到洛京,只见生灵涂炭,大军冲入皇城,斩杀成汉军卒万余,于殿前救下皇帝。
齐武宗当场封他为楚王,将西南三州封给他,将秦东良的西楚改称南越,并承诺,西南三州如果能收复,他就是异姓王。
【史书】平乐21年1月,沈家军正式更名:楚军,封赐沈仲南为:楚玄王,封地:平州,西州,荆州,再加封护国公。
但我刚才说了,西州和荆州还在秦东良手里呢,爷爷纯纯在给沈仲南画大饼……
【提命司大事志】:成汉皇帝起弑君之心,疑是玉芙安和沈仲南的安排,但查无实证。奇丘之战纯属意外。
主要是实在没想到这五个天才敢称帝。
【史书】这一战成为斥候营最大的情报失误事件,史称:五王乱来。
不止史书上这么写,提命司的卷宗里也是这么写的。(心里话:我觉得乱来这个词用得太轻了)
本来朝廷是想让楚军趁势统一天下的,这也是我觉得爷爷最愚蠢的一点,总把别人当傻子,太理想化了,还非得信那些神神叨叨的文官的话。
人家沈仲南留了个心眼,推说有心无力,大战之后损失惨重,要回平州修整。
朝廷的军队也快打光,殿前司就剩两人一马存活,可见战况惨烈。
人家楚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朝廷也奈何他不得,四国加上朝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大军回了平州。
史书上没写具体还剩多少人,根据这些战报的战损来看,楚军大概还剩下20多万人,接近五十万人永远地留在了奇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