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国忠闻言大怒,大骂道:“太子这是何意?如今长安空虚,守军不足三万,燕军十数万众,太子让陛下留下御敌抱着何种用意?”
李亨被杨国忠这一通骂,气得脸都红了,他怒目圆睁,直视杨国忠,高声反驳道:“杨大人,你怎可如此揣度本宫!父皇乃大唐天子,若此时弃城而走,置宗庙社稷、万千子民于何地?天下人该如何看待我大唐皇室?”说罢,他转向李隆基,“父皇,儿臣愿率城中军民背水一战,即便拼死,也不能让燕军如此轻易踏入长安!”
李隆基面露犹豫之色,心中天平摇摆不定。一方面,他深知留下凶多吉少,可儿子这番赤胆忠心,又让他着实感动。杨国忠见状,心急如焚,生怕皇帝改了主意,忙不迭说道:“太子殿下,您这是意气用事!当下不是逞匹夫之勇的时候,留得陛下安全,大唐才有希望复国,您怎就不明白呢!”
李亨狠狠瞪了杨国忠一眼,“杨大人,你莫要再聒噪!本宫身为储君,危难之际自当挺身而出,守护家国。父皇若走,儿臣定与长安共存亡,绝不让贼军踏足这祖宗基业!”
李隆基犹豫再三,像失去所有力气一样,缓缓道:“朕决定南幸蜀地,亨儿朕封你为天下兵马大元帅,领兵抵御燕军。”
说完此番话后,李隆基这位年过七旬的帝王,仿佛瞬间又衰老几分,身形都佝偻下去。他疲惫地摆摆手,示意众人退下,自己则拖着沉重步伐往后宫走去,他经历了太多了,开创过开元的盛世,也一手导致了大半个大唐帝国沦陷,如今的他已经不是以前那个锐意进取,选贤任能的英明帝皇了。
李亨先是一怔,旋即跪地谢恩:“儿臣领旨,定不辱使命,与燕军拼杀到底!”他挺直了腰杆,眼中燃起炽热光芒,心中既有对父皇决定的失落,又涌起一股壮志豪情。此刻,监国之权化作实打实的兵权,手握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,正是他力挽狂澜、青史留名的契机。
杨国忠暗暗叫苦,本想着将皇帝安然无恙地带到蜀地,继续把控朝纲,哪曾想冒出个太子监军这变数。可皇命已下,他也不敢再多嘴,只能跟着众人一同退下,心中盘算着到了蜀地,怎么也得想法子掣肘太子的势力。
……
李亨回到东宫后,李泌连忙问道:“殿下局势如何?”
李亨面带欣喜地回道:“不负先生所望,父皇命我为兵马大元帅,御守长安,拖住燕军步伐。”
李泌眼睛一亮,双手作揖,长揖到地:“恭喜殿下!此乃天赐良机,殿下大展身手、扶大厦于将倾之时已至!”他直起身来,眼中光芒闪烁,踱步分析道,“燕军虽来势汹汹,但骄纵之气渐长,如今灞桥一破,更是小瞧我军。殿下可趁其不备,先整肃城中防务,鼓舞士气。”
李亨重重点头,拉着李泌在席上坐下,说道:“先生所言极是,只是当下城中兵力匮乏,粮草也不充裕,这该如何是好?”他眉头紧锁,眼中满是忧虑。
李泌捻须沉思片刻,缓缓道:“兵力之事,可速发檄文,召集长安周边各县乡勇,许以重赏,必有忠义之士响应。再者,城中不少囚徒,若筛选出罪轻体壮者,编入军中,加以训练,也能充数。至于粮草,先清查官仓,再劝城中富户捐纳,晓之以家国大义,想必能解燃眉之急。”
李亨听得入神,不时点头,等李泌说完,他猛地起身,在屋内来回踱步,似是下了极大决心:“好!就依先生之计。我即刻吩咐下去,落实这些事。还有,勤王军的消息也得加紧打探,盼着各路援军能早日赶来,与我军会合,内外夹击燕军。”
李泌也跟着起身,拱手道:“殿下英明,行事雷厉风行,必能成大事。老臣这就去帮着草拟檄文,操办诸事。”说罢,转身快步离开,衣袂飘飘,留下李亨独自站在屋内,望着宫墙之外阴霾密布的天空,心中既有忐忑,更涌起无限斗志。
……
灞桥。
“高秀岩如今到哪了?”安守忠问道。
李钦凑连忙回道:“大帅,高将军应该距长安不远了。”
安守忠点了点头,说道:“高秀岩这个前锋做的还不错,传我命令,命高秀岩赶至长安后不要轻举妄动,待本帅抵达!另外全军休整两个时辰,随后兵发长安!”
李钦领命而去,片刻后,传令兵的呼喊声在燕军营地此起彼伏,士卒们纷纷解下战甲,寻地坐下。有人从干粮袋里掏出干粮,就着水大口吞咽;有人则累瘫在地,不一会儿便响起了呼噜声。
安守忠在营帐内,盯着案上的简易地图,手指沿着灞桥到长安的路线缓缓划过,眼神中透着野心与谨慎。虽说灞桥轻易拿下,可长安毕竟是大唐都城,底蕴深厚,他也不敢贸然强攻。“传令下去,派些机灵的斥候,去长安周边打探军情,越细致越好,莫要中了唐军的埋伏。”安守忠对亲卫吩咐道。
亲卫刚出营帐,就见一骑快马扬尘而来,奔至近前,马上斥候翻身而下,跪地禀报道:“大帅,前方探得消息,李隆基已率部分皇室宗亲、大臣往蜀地逃窜,如今长安由太子李亨主事,还封了天下兵马大元帅,正募兵筹粮呢!”
安守忠先是一怔,随即仰头大笑:“哈哈哈,那老皇帝跑了?看来大唐气数已尽!李亨小儿,乳臭未干,还想螳臂当车?”他笑罢,眼中闪过一丝狠厉,“传令,休整时间减半,一个时辰后,全军开拔,直捣长安!趁他们还没准备妥当,打他个措手不及!”
燕军营地瞬间又忙碌起来,士卒们匆忙穿戴战甲,整理兵器,马蹄声、呼喊声交织,气势汹汹朝着长安奔去。一路上,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,仿佛给这片大地罩上了一层不祥的阴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