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章 跑新闻之二

记录者的密码 王萧萧 1846 字 2个月前

“现在正是忙着播种的时候,现过十天,如果种子撒不上,过了时节,这一年就白忙活了。”

这边萧萧和农家汉子停下了机器,开始举着话筒,聊上了天。那边高科长远远的看着,顾不上同来的同事采访农科站站长,顺着垄沟,一路烟土的往这里跑。

高科长到了跟前,萧萧的采访也结束了。看着高科长气喘吁吁,瞪着眼睛看着二位,像是在问”你们说什么呢?“,萧萧表情平平静,若无其事的说道:“田里都是土,不用过来了,我和这位老乡借着拖拉机的轰鸣声,要点背景声,讲讲种地的事,讲得挺好,挺实在。”

想想从地的一头,跑到这一头,确实也没用多长时间,不会出什么差头。萧萧也没有再多问什么,高科长觉得自己是多心了,也就放下心来。

毕竟有上次“假”大棚打交道的阴影,虽然后来也接触过几次,公里、私里的,交往不借,感情到位。

但是,如果放到工作上,说到采访,高科长还真是时时在着意。他们听到的新闻热线的每一篇批评报道,听着都是全身带刺,说不定哪天又会刺到自己的管辖区域。

4

萧萧和高科长从地的这一头,顺着垄沟,又走着回到来时的那头。农民汉子要开拖拉机轮把二位送回来,看看一次只能坐一个,二位谁也没坐,走了回来。

通往半拉门村的公路上,村长听说记者来采访,还有县里宣传部的人陪着,带着治保主任也赶了过来。

一番招呼之后,高科长意思让村主任介绍一下情况。萧萧考虑到下午还要回县城,坐车去海宁省最北边的北图县去采访,想了想说不去村里了,就在地头唠唠。

村长是老支书的儿子,对村里情况很了解,说话也很实在。介绍了一下村子里的情况,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,家里地种不过来的都包了出去。

接着又介绍了这些年来好政策,给农民带来了实惠。村里除了大田,还搞了大棚,经济作物,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 。但是,政策没有落实,县里拖欠农业补贴的情况,没有提及。这应当是事先安排好的。

村长没提,王萧萧也没问,这让高科长更加安下心来。

实际上,不是萧萧不问,而是来之前,主任已经交待清楚,关于此次采访中存在的问题,由新闻中心统一编辑汇总,不需要问题的结果,也不用做进一步的采访。

这样的安排,一是春天走基层,第一次由上级领导单位下发通知,要求抓问题。

突如其来的通知,还一时不能完全领会上级领导的意图。

既然没有完全领会领导的意图,做进一步的采访,就可能会兔子没打着,打得自己一脚包。

同时,这样也可以减少一线记者采访的压力。毕竟不是所有记者都能够带回来问题,甚至不知道怎么能够带回来问题。

后来事实也是如此,只有少部分记者将问题,特别是能够实打实的反映到农民春耕难、备耕难的问题。

汇总后播出的节目,高科长当然能够听到。听了,心里就不会完全得劲,就会起了嘀咕,就会心里骂着:“这小子,就不能让他离开眼皮底下,一眼看不到,就会找出些事来。”

好在,只要不在自己在跟前的时候,给乡里、镇里出难题,让自己面子上过不去就行。

报道县里领导当然也能听得到。经过高科长的一翻解释,再加上部长在一边给开脱:“记者本来就这个事,还要多走几个地方,还要来县里采访的,多亏了高科长和记者比较熟悉,做了很多工作。要不还真不好收这个场。如果一点不让人家报,这也说不过去。”

种种解释都很在理,特别是报道中只提到了半拉门一个村,就足以说明,宣传部确实做了很多工作,做了很多既能让记者采访满意,又能帮助县里解脱责任的工作。

于是,当又一批农业种植补贴到位的时候,最先的把半拉门村,确切说是老牛圈子镇的补贴先发了下去。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