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隆基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、平卢节度使,镇守洛阳。
然而,范阳、平卢原节度使安禄山已反,其地犹在安禄山之手。
因此封与不封,实则不过虚衔。
随即,李隆基又下令,命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,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,东征平叛。
小主,
接着,并遣使毕思琛,前往东都洛阳募兵守城。
皇命既下,大唐这架沉寂数十年的国家机器,终于缓缓启动。
当日,高仙芝、封常清即启程,奔赴洛阳。
然而,大唐精锐边军未及归返,二将只能于长安、洛阳临时募兵。
可惜所募者,多为市井之徒,既无战斗经验,亦未经训练。
因此,导致安禄山大军攻洛阳,未及一月,洛阳便沦陷。
东京留守李澄,与御史中丞卢奕拒不投降,被俘后遭安禄山杀害。
河南尹达奚,则向安禄山投降。
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与高仙芝,退守潼关,采取守势,坚守不出。
怎奈李隆基听信监军宦官诬告,以“失律丧师”之罪,将封常清、高仙芝处斩。
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,安禄山于洛阳称帝,国号大燕,改元圣武。
高仙芝、封常清两位大将被杀后,朝廷无将可用,以致朝中人心惶惶。
李隆基不得已,启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,任兵马副元帅,领兵二十万,镇守潼关。
潼关地势险峻,易守难攻。
哥舒翰进驻后,立即加固城防,深挖沟壑,高筑壁垒,坚守不出。
哥舒翰不愧为当世大将,深知安禄山兵马远道而来,久攻不下必生懈怠。
故而始终坚守,多次击退敌军。
然而,宰相杨国忠却疑心哥舒翰亦有谋反之意,便向李隆基进谗言。
中伤哥舒翰不主动出击,疑是消极怠战,与安禄山或有勾结。
李隆基不复英明,竟轻信谗言,屡派使者催促哥舒翰出战。
哥舒翰无奈,只得出城迎战。
一战之下,二十万唐军竟惨败,仅千余人得以逃亡生还。
此役,大唐元气大伤,底蕴尽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