愿意去幽州开始新生活的,现场登记造册,随后登船即可。船上有足够的吃喝,足够到达幽州之用。
至于具体到郡县的安置,分房分地之类的事情,则是要下边官府来安排好。
至于那些不愿意去幽州的,也不会难为他们,转身离开便可。顺着官道,不出一个时辰就会见到洛阳的东城门。
也就半日时间,所有百姓分流完成,只有三十六万多百姓愿意前往幽州,剩下的已经离开这里返回洛阳了。
对于这个数字,赵霖并不意外。洛阳可是大汉京都,能住在这里的人,很多都是小有资产的世家或商人之流。
就是洛阳被董卓一把火烧了,但洛阳毕竟是大汉中心,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洛阳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。
世家大族和朝廷百官都离开了这里,即便是断壁残垣般的洛阳,也是一块大肥肉,若是能趁机分一杯羹,说不定可以再上一个台阶。
很多人都是抱着这种取巧的心思,想去洛阳碰碰运气,万一成功了呢?
还有一部分人,就是单纯念旧,也可以说是故土难离。
他们祖祖辈辈世代生活在洛阳城,如今好不容易回到了这里,就算不是同甘共苦,也要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。
洛阳被董卓烧了,那他们就把洛阳给“救”回来。
不管什么原因吧,总之六成左右的百姓选择留在洛阳。
对于这些人,赵霖还是挺佩服的,无论出于何种理由,他们都没有丢下这座城,赵霖尊重他们的选择。
人不在多,在于心诚。
剩下这三十六万人,才是赵霖想要的。只有他们想去幽州,才会有重新生活的动力。
这是态度问题,一个主动,一个被动,效果完全不一样。
就像大夫看病救人,病人必须自己想活下去,才有恢复的可能。若是病人一副心如死灰的样子,别说病人了,就算大夫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。
想要真正在幽州扎根生活,最主要还是要靠百姓自己。官府只能起到辅助作用,决定性的东西都在百姓自己身上。
其实现在幽州人口太少,赵霖并不是很担忧,百姓繁育子嗣,再将孩子养大成人,一二十年足矣。
只要给幽州百姓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空间,吃喝不愁,赋税全免的情况下,人口的增长会很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