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3章 正国本(卅四)“如太子监国”

大明元辅 云无风 2382 字 5天前

由此可见,历朝历代都有太子监国,那么太子监国有什么好处呢,何以黄芷汀一听这话立刻意动?

其实设立监国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,一方面当皇帝不在的时候保证国家能够正常的运行,而且提前让太子熟悉国家政事可以锻炼他的能力,以后太子登基就能够得心应手了。

这点在朱标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朱元璋培养朱标培养了二十年,是满朝上下可谓人人满意的皇位继承人,其个人品行与能力都被朝臣认可,但是结果出了意外,朱标竟然走在了朱元璋之前。

后世但凡对明初有所了解的人,几乎清一色认为如果朱标继位,肯定要比朱允炆这个娃娃做得好。以他的胸襟、威望和能力,不可能逼反朱棣,甚至就算真逼了,朱棣也几乎不可能会选择反抗,所以监国的确是培养太子的一种很好的方式。

其他朝代暂且不论,就以大明为例来看看吧。明朝前期非常注重继承人的培养,对太子太孙的教育看得很重,比如武宗朱厚照当太子时都有大学士倾心教导,虽然武宗本人逆反心很重,后来搞出不少事来,但至少他接受的教育是足够的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但是,到了后期尤其是万历以后,因为国本之争的影响,培养继承人就没那么靠谱了。比如原历史上的光宗朱常洛,就因为不受朱翊钧的喜欢,所以其东宫一直过得比较艰难,而光宗又死得很早,还没来得及培养继承人,结果导致天启皇帝几乎是个半文盲,经常连大臣上的奏疏他都看不懂。

而后世也有学者认为天启喜欢木匠活就是因为小时候没人教导,作为皇太孙竟然没书读,只能去“玩积木”。同时,也是因为打小没人关心,所以他才会那么依赖自己的乳母客氏,顺便依赖上了客氏的“对食”魏忠贤。

而崇祯呢?虽然他在老爸和哥哥先后当上皇帝以后读了几年书,但由于他当时只是尚未之国的藩王,根本就不是被当作社稷继承人培养的,所以他学的那些压根就不是帝王之术,基本全是些修身养性的书呆子道理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因为天启的突然驾崩,陡然让他治理一个这么大的国家,他做不好也是很正常的。从万历以后的皇帝几乎都不会当皇帝就可以看出,认真培养继承人是很有必要的,与培养继承人息息相关的监国制度,自然也是很有存在必要的。

当然,难道监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吗?那自然也不是,万事有好就有坏,监国制度亦然。

皇帝既要培养继承人,又要把权力握在自己的手里,因此监国的权力太大也是会出事情的。就算你是老子,他权力大了也敢反你,尤其是当老皇帝特别能活的时候。

而且,本身太子权力大就会影响皇权,太子或者皇子在朝堂上安插人手也是一个大麻烦。

举个例子,唐朝时候太子的权力很大,他们是真有兵权的,有东宫三卫,而三卫当中又大多挑选皇帝的将军或者重臣的儿子,由此朝廷中太子一党就是一个很大的势力。

唐朝太子造反的事情很多就是因为这样,所以李承乾能够造反,李亨能够在安史之乱中夺了玄宗的权力。

绝对的权力诱惑之下,父子亲情有时候也并不那么靠得住。这导致皇帝对自己的儿子也不放心了,因此自唐朝以后,比如宋元的时候,太子监国的事情就比较少了。

那么,为什么到了明朝,太子监国又成了定制呢?这点当然又和朱元璋有关系。

首先当然是因为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朱标很信任,所以才有了朱标监国的事情。不过,他这么做也有他的理由。

《明史》中记录朱元璋的话说:“自古创业之君,历涉勤劳,达人情,周物理,故处事咸当。守成之君,生长富贵,若非平昔练达,少有不谬者。故吾特命尔日临群臣,听断诸司启事,以练习国政。”

这段话很简单,就不翻译了,大概意思就是要历练太子,才能让他日后做个好皇帝。

到了朱棣的时候,监国就更加的普遍了,其太子朱高炽有六次监国的经历,总共高达七年八个月。这个时间是非常久的,而其中最长的一次是成祖迁都的时候,太子朱高炽监国南京,那一次成祖居北京总共三年零七个月。

而且,有时候太子随成祖北巡,那就由皇太孙监国,这样的培养方式很好的锻炼了继承人,所以才有后来的仁宣之治。虽说仁宣二帝其实仍然有不少事做的并不好,但应该说当时的国力仍是明朝最强盛的时期。